崔家远的十年公益国学班

崔家远正在教13个孩子诵读古诗

 

    “草长莺飞二月天,拂堤杨柳醉春烟……”当记者来到崔家远家时,朗朗的读书声在屋子里回荡。客厅两个茶几旁,围着13个孩子,还有十几个小方凳整齐叠放着。偌大的书橱里摆满了《晏子春秋》、《莎士比亚全集》等古今中外的名著。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的,眼睛专注地看着课本,抑扬顿挫地读着。

 

    “这些孩子里最小的4岁,最大的13岁,都学得很认真。”崔家远的妻子张华一边给孩子们倒水一边说,“孩子们一会儿休息的时候要喝水,先提前凉着。”

 

    崔家远是中学教师,有8年教龄,2000年考取了青岛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研究生,一家三口在青岛租了一处小房子,一边读研究生,一边辅导4岁的女儿和朋友的一个孩子。“当时也没想到会坚持那么长时间,而且也是出于做家教的目的来干这件事的,但是教着教着就教出感情了。”崔家远说。

 

    2003年,研究生毕业的崔家远在黄岛区参加工作,就在自己租住的小区内继续了自己的“国学老师”生活。每个周末他都会免费拿出两个小时,带着一群孩子诵读唐诗宋词,自家的客厅就成了临时的教室,孩子也大多都是邻居和相熟的朋友送来的。“腹有诗书气自华。说实话,这也是我当年办古诗班的最大初衷——满腹经纶下,人的精神气质肯定会大不一样。”崔家远说。

 

    搬家3次,一教10年

 

    刚上高一的陈国相跟随崔家远学习了9年,除了诗词,他还学习了《道德经》、《诗经》、《易经》等。“我很佩服崔老师,当年几十个孩子一起去学习,崔老师连教材都免费提供,一直带了他们9年。”陈国相的父亲说。

 

    在黄岛区工作的近10年里,崔家远搬过3次家,每到一个地方,一些邻居和朋友的孩子总会出现在他的课堂上。“自从崔老师搬家后,因为路远,有两年的时间,没有来崔老师的新家。现在我家买了车,又可以来学习了。”13岁的杨亿田说,除了他,4岁的妹妹也跟来了。

 

    “我的孩子喜欢来这里,除了学知识,还有那么多孩子可以一起交流。”阮兰芳女士说,“这里不同于幼儿园,孩子们没有约束,完全凭兴趣在做事情。”阮女士的女儿虽然只有5岁,但是现在已经能背出好多首古诗了,对人也非常有礼貌。

 

    “孩子们爱来背古诗,我这个当老师的自然高兴。”崔家远尽量采取各种方法,使课堂有趣一点。在课堂上播放古典乐曲,诵读间穿插故事。当孩子们学完一首诗,崔家远便会让孩子们背诵一下,把每个孩子的情况记录在本子上。一本工作簿上,密密麻麻记下了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。

 

    “看着这些孩子,就想起了上一批30多个小孩在一起的情景,他们大都是我女儿的同学。”张华说。很多人都是从小学一年级开始,一直学到了初三,完成了一整个义务教育阶段。

 

    想过放弃,更乐于坚持

 

    10年的过程却并非一帆风顺。2009年前后,崔家远曾经想过放弃:“那段时间确实太累了,单位经常加班。每逢周末加班,我就得从单位匆匆忙忙跑回家,上完课后再回单位。”

 

    刚做这件事的时候,很多人不理解:“读这玩意有啥用?”“虽然诵读过程中,孩子们可能不了解字意,但读多了就会慢慢理解,希望能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影响。”崔家远认为,诵读经典不一定会立竿见影,但孩子的改变正一点一滴在呈现。

 

    也正是这种观念,让崔家远顶着压力和疲劳坚持着。“爸爸十几年来将自己的爱好变成了一种习惯,我和妈妈非常支持他。”上高一的女儿文硕谈起父亲,显得很幸福。

 

    崔家远不仅爱看书,也喜欢研究理论,他和几个朋友一起编写了一些关于儿童教育的书。张华从书橱里找出了崔家远参与编写的书给记者看:“老崔经常周末带着女儿去青岛书城买书,每次都抱回一大包书,现在这里面得有1400多本。再买就得添个书架了。”